泛亚电竞·(中国)官方平台

泛亚电竞海通医药大讲堂:手术机器人专题
发布时间:2023-11-29 08:23:34

  2021年11月25日海通医药大讲堂:手术机器人专题,重温仍经典。不看好微创医疗的海通医药余文心团队也不得不看好微创机器人。腔镜机器人是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即将开启超预期快速国产替代,500亿纯净增量的腔镜机器人黄金赛道的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微创机器人先发优势巨大,中标越来越密集,“神经元”互联互通远程手术体系将拉动微创机器人的销售加速上量,以点成线,以线织网,在三甲医院形成正反馈,国产龙头的地位进一步强化,迟早会被机构抱团举高高。

  1、未来已至,中国整个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发展要进入一个大时代。手术机器人的战略价值是非常大的。手术机器人市场竞争激烈,但还是一个增量大市场。

  2、微创机器人目前作为一个还没有盈利的一个公司,对600亿的市值多不多?(600亿市值时点为2021.11,现在不到200亿)其实一大部分是给到腔镜机器人的平台价值。

  3、微创机器人通过它产品的综合性能、可靠性和先发优势,成为国产手术机器人的龙头公司。它的管线布局比较广,除了腔镜之外,基本上所有的手术机器人他都做了,比如骨科机器人,还有自然腔道,经支气管手术机器人,自然腔道,泛血管,还有经皮穿刺,它基本上都有布置。

  4、一旦获批之后,国产大型设备的国产替代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参照以前的PET-CT,以前在国产没有的情况下,配置证其实收得很紧,但当国产的陆陆续续拿证获批之后,配置证一下子就放开了,而且国产的替代率一下子就上升了,从前几乎都是外资垄断。

  (1)我国手术机器人模式不会是美国的这种高价高渗透的模式,因为医保付不起,也不会是日本的这种高价低渗透的模式,因为我们有2020-2025年之前可能有6家的国产机器人获批,所以我国应该是一个低价高渗透的模式。

  (2)根据官方的统计,2020年中国有2996家三级医院,这里面有1580家三甲,除此之外还有4321家的二甲医院。按照我们刚才的平均保有量的假设计算,三甲医院平均每家医院是2.5台,其他的三级医院是1.5台,二甲医院的线台,这样的话中国市场一共是最多可以容纳9531台的腔镜机器人。

  (3)假设以7年的折旧去计算和稳态的情况下,每年新增的机器人数量是1362台,如果单价600万的线亿,服务费的话,我们讲假设每台每年是10万元的服务费,然后服务费市场一年大概有10个亿左右,耗材的话假设机器人渗透到县级的话,那么这个手术的渗透率可能要到50%,这样的线万例的腔镜机器人手术,假设平均耗材费用1万,耗材市场是要有大概396个亿,总体的线亿的一个市场空间。会议全文:机器翻译语音精确度不高

  好的,我看大家陆陆续续接入,我们就现在开始做一个汇报分享。我们手术机器人的报告的题目是未来以致中国我们手术机器人的报告是《

  。整个现在其实中国的手机人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最近有好几个事情,我觉得可以认为是一个行业的大的利好。

  第二个就是说威高手机人,作为国产第一家产品已经获批拿证。第三个的话就是说上海市把手术机器人的收费也是纳入了医保,这些都是对行业来说是一个大的利好。

  ,所以我们在这个时间节点发这个报告,当前市场关键的几个主要问题,无非还就是一个是关于商业化放量的逻辑,这个事情的话就是说从短期来看的话,因为有配置证的存在,这个配置是一个逐步放开的情况,我们可以参照以前的PET-CT,以前在国产没有的情况下,配置证其实收得很紧,但当国产的陆陆续续拿证获批之后,配置证一下子就放开了,而且国产的替代率一下子就上升了,从几乎都是外资垄断。到我看17~19年这两年间,它的CT的国产替代率上升到36%,我相信在这两三年里边,国产替代率可能要到达一半的水平,这个东西是动态变化的,而且所以说国产的货币国家的政策可能会有所变化的,所以短期的事情的话我觉得是会有变化,长期的话整个手术机器人的一个战略价值是非常的大的。

  我们来看整个手术发展,从传统的这种开刀的大的手术,到腔镜的外科的手术,然后再到手术机器人的手术,整个的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手术相比以前不仅仅是一个更新换代,全新的朝着智能化真正的机器人化方向去发展的。

  因为其实你去看这里面无论是大的开刀的开放视野的手术,还是依托于腹腔镜的手术,你发现其实还是非常依赖医生个人的能力就,医生自己去做这个手术,是一个医生专家做的手术和另外一个专家做的手术都是有差异的,所以大家为什么都会都去抓全国最顶级的专家去做个手术,但是到了腔镜机器人的手术,它就有一个本质的变化,它不是一个直接的手术,是通过医生操作感,然后那边的器材,比如说钳子、镊子刀才会去动,其实它相对来说经过一一步的标准化,就是这部标准化未来伴随着新的一些技术,比如说VR AI、5g其实这些都会让真正的手术机器人真正的智能化的手术开始变得可能。

  大家都看过很多科幻片,真正的机器人做手术的话,肯定未来是依托于腔镜手术机器人在平台的,肯定是一步步去成熟的,至少现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们能看到腔镜的手机让整个的一个对医生的技术的要求是要降低的,对整个高质量的医疗普及度是提升的。

  你再不担心说七八十岁的专家体力不好手颤,不用担心这些事情的,做着就能把手术完成。

  你再也不担心说有一些医生泛亚电竞在一个小小工程里做手术,然后看不清楚了,所以朝着一个智能化标准化方向的发展,是手术的未来的集成的平台,这是它的非常大的战略价值。

  所以就是说从商业化的角度来说,就短期和隔远期的这个发展其实是不太一样的,我们也不应该过分的去看短期,就远期的价值其实是比我们想的要更大的,这是关于商业化我自己的一点理解,这就是关于这个行业的空间,经济算下来都是非常大,一会节省会有具体的测算,可能是一个几百亿的市场,然后格局的话其实我们怎么去选股?

  就是前列腺根治术作为一个最经典的手术,这些泌尿外科的手术作为自己经典的手术,是从这样做出去的,所以一个时候机器人如果做得好不好,能不能胜任临床的工作,就看他在泌尿外科的手术开展的怎么样,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判断标准,所以基于此的话,我们就说认为能够胜任泌尿外科的手术的机器人的话,其实是一个合格的,是一个成熟的就是记者因为你,后边你会看到有很多人也会去做这个方面,但我觉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评判的标准。

  所以基于此的话,我们认为综合时间的研发进度,开展的手术的临床的试验范围等等,微创可能是这个领域的龙头,当然像精锋 威高等等也都做得非常不错,都属于国产的第一梯队。

  ,主要关于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我先做一些自己的理解,后面的话主要交给我同事 Jason做一个具体的分析汇报。说线

  对像斌哥刚才说的,其实今天我们想跟大家分享几个问题,一个就是说就是我们认为中国腔镜机器人大时代现在是即将到来,冰刚才也提到过腔镜机器人本身的一个平台意义,那么实力上

  ,像首先它的一个简单的意义就是说医生之间的差距就是大大缩小。一个刚刚参加工作没几年的医生,通过几十台手术这样的一个练习,而且现在这个练习实际上是可以在VR在电脑上进行虚拟的练习,他就可以完成一个比较高难度的手术,而且做的效果实际上并不比主任级别的医生差太多,我们认为意义重大,因为中国现在在搞分级诊疗,也在搞对医疗资源的分配,对于整个大的宏观上的问题的解决是比较有意义的,而且现在还有增强现实技术AR技术,而但在手术的过程中的话,整个病人的血管解剖结构都是可以被直接投射在医生的视野里面,这样的话就大大降低了手术出意外的可能。

  还有5g5g条件下的话,以前远程手术是不可能的,对吧?因为延迟太高了。现在有了5g之后,数据传输的速度还有质量有大大提升。国产现在是而且应该是数瑞他已经完成了一例远程的前列腺根治术,这个医生在上海,患者在嘉兴两地相隔100公里,实际上就是100公里,现在还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近的一个距离。那么未来我们会不会期待全国范围内的这样的一个远程的手术,后面的话是可以期待是跨国进行一个手术的治疗,这都是可以想象的事情。

  还有人工智能AI技术,一些比较简单的城市化的手术,比如说阑尾炎切除,对吧?后面是不是可以交给AI来做,我们认为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些其实都是腔镜机器人带给我们一些想象。达芬奇的公司直觉外科它也是对未来外科手术可能的一个形态,然后在机器人的帮助下可能的一个未来发展形态做了一个想象。

  这里面我想给大家看一个视频,就是直至外科对于手术外科手术未来的一个畅想。

  我们大概就看到这这个视频实际上看起来虽然很科幻,但实际上里面大部分的产品直接外科目前都已经做出来了。比如那里面出现的手术机器人,就是我们说的第4代的达芬奇Xi,给病人做穿刺活检的机器,实际上是达芬奇的 rn机器人。

  我们之前讲昆博也有类似的一个产品,是一个初期到的穿刺活检,然后还有用来做手术规划的AI软件,然后AI投影这些其实目前大问题都已经具备了。

  然后我们讲一下相应机器人的几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的话都是有三个组成部分,图里面这个就是Xi的一个结构。首先是控制台我们刚才视频里面医生坐的位置,医生是通过裸眼三d然后他可以看到三d的腔镜视野,这个视野一般来说是可以放大到10倍以上,然后并且保持一定的清晰度。

  然后医生手里握的操纵杆实际上是一个远程的主从控制系统,操纵杆可以按比例缩小医生守护的动作,所以你看刚才医生虽然守护的动作很大,但实际上反映到机械臂上他的动作是会被缩小,这样的话就可以提高精度,而且消除人手自然我们讲会有一个自然颤动。

  脚踏板一般是配合能量平台或者吻合器这样的一些器械去做一个激发控制。然后第二部分就是机械臂,一般来说的线个是给内窥镜,然后其他3个是配置手术器械,这个细节一般是可以根据需要去更换的,像刚才视频里的话,医生就点名要加一个荧光的内窥镜,然后还要一个吻合器啊那。

  现在达芬奇是有单孔机器人,就是说它只有1个机械臂,把4个机械臂集成在一起,这样的话创伤会进一步减少。

  国产品牌里面像金风舒瑞它都有布局单孔的机器,对,然后美股直觉外科实际上从上市以来20年它涨了175倍,从20年的维度上来讲的话,涨幅排在整个医药美股医药板块的第二位,是要比我们讲疫情造就的莫德纳还有拔香菜这些都要高。

  所以对比着来看的话,中国我们讲这么大的一个强劲的市场,大单品往往会催生大市值的公司,所以我们认为中国这个行业肯定也会出现相当优质的投资标的,让手术机器人除了腔镜手术机器人之外,我们还有骨科,还有健脾穿刺,还有自然腔道的机器人,就是像刚才活检的,还有泛血管机器人等等。但是这几个领域相比的话,我们认为腔镜的意义是最大的,因为首先它能独立完成一台手术里面几乎所有操作,对整个手术的提升是比较明显。

  从市场规模上来看的话,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腔镜机器人目前来来看占市场的比例也是最大的。像我们刚才讲到餐饮机器人实际上推动了外科手术的标准化,缩小了医生之间的差距,并且整体提高了手术的质量。除了手术质量之外,医机器人本身对医生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关怀。以前做一台手术做一,台腔镜可能做四五个小时,长的话要到七八个小时,这个时间里面医生要一直站要保持一个不是很舒服的一个姿势,时间长了身体肯定会受不了,有了机器人之后,这个时候会变成做着做,整个其实医生的时间职业寿命都会被延长,而且实际上腔镜手术并不是很难学习,从专家访谈聊下来的话,实际上腔镜手术的要比腔镜机器人手术要比普通传统的这种腔镜手术要好学,一般没有基础的一个医生的话,及时离下来也能做得很不错。

  还有机器人手术相比,传统手术实际上是大幅改善了患者的愈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那么以前列腺根治术为例,这个手术一般来说做开放手术它的难度会低一点,会比较好做,但是就要切开患者的腰肌,做完之后患者会躺在床上躺几个月不能下床,而且很容易就会出现漏尿,会出现心脏丧失这些副作用。

  那么如果用腔镜做的话,难度会非常大,应该是最难的强菌手术之一,而且还是要切断一部分的药剂。但是要是用机器人做的话,因为它入路比较细,他只需要把肌肉撑开,患者一般术后4~5个小时就可以下床活动,一般24个小时左右就能出院。机器人手术主要的优势就是说在狭小的空间里面进行比较精细的解剖操作,所以盆底的手术泌尿外科妇科机器人做的传统要比传统腔镜优势更大。

  所以我们认为正是说因为腔镜机器人在和在泌尿外科的这样一个明显的临床优势,所以一般机器人商业化切入点都是泌尿外科和、妇科。

  我们通过复盘美国的达芬奇机器人的商业化历程发现,2009年以前泌尿外科是达芬奇做的最多的领域,那么从2009年开始,妇科超过泌尿外科变成了大家一直到2018年是普外科变成最大的领域。

  其实很好理解一台机器人设备,哪怕在美国卖到200万,在中国可能要卖到300 300多万美元,医院的钱它也不是大黄瓜的,国外可能因为医院都是私立的,所以它更强调经济效益。

  临床疗效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从医生的角度来看的话,为什么要花时间花精力去学习手术机器人?也是要从手术效果上的改善和提升来找理由,不可能说我这个机器人只能做阑尾炎手术,我做的效果可能腔镜也没什么区别。最大的改善就是说原来医生站着做,现在做着做,然后设备卖几百万,商业化逻辑实际上是不成立的。

  所以我们认为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腔镜机器人的切入点应该都是泌尿外科这些机器人有明显优势的利益。

  那么做到后面一个是机器人的普及率上来了,医院拥有的机器人的数量也多,然后会做的医生也多,这个时候使用机器人做手术的边际成本就会降低。

  后面一些普外科的说普卫力折叠,结直肠的手术,胆囊的手术,这个时候再用腔镜机器人去做的话,就是属于水到渠成的一个。然后从体量上来看的话,泌尿外科手术的体量一般来说是最小的,妇科会比泌尿外科大,一些骨外科的体量实际上是最大。然后手术机器人的市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设备就是买机器的钱,还有就是服务费。每年每台机器会收取一定呃数额的服务费用,还有就是耗材。我们刚才视频里看到的它装到机器人上的一个长的手术器械,初期的时候设备的收入会占大部分,随着整个手术渗透率的提升的话,耗材的占比一般来说是会不断增加。

  持续外科的收入结构从2013年开始的话,耗材就已经超越设备成为大头。那么对于中国市场来讲的话,一是我们认为设备的价格会降低的很快,因为做的厂家也很多。然后二是从习惯上来讲的话,中国市场可能没有什么服务费的明确的概念,所以服务费也会大幅降价,所以说其实耗材的占比我们认为更高一点。

  目前我们大致测算一下,2020年根据微创招股说中国应该是新增了55台机器人,我们假设它全都是打分期的话,每台售价目前来说应该是2300万左右,设备市场就是12个亿,中国的也是2020年有4.7万台腔镜畸形的手术,按照达芬奇年报的口径的话,每台手术应该是会贡献600~2500美元的耗材收入,那么这部分市场估算一下取个平均大概是6个亿,所以说中国市场目前还是处于很初级的1个阶段,设备是要占很主要的一个收入占比。

  那么其实放眼全球的话,除了美国其他地区的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市场都属于早期的阶段,最好的一个指标就是我们看右边这个图,从泌尿外科的手术量上来看,占总手术量的比例在美国之外的地区的线年达芬奇全球已经一共进行了124万例手术,这里面70%大概都是在美国,其次是在欧洲,中国的首要实际上仅占3%。

  这里面我想用日本来做一个案例,看一下中国,我们认为未来腔镜,机器人市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实际上日本的机器人手术起步是很早的,2000年就引进了第一台达芬奇,达芬奇它就是2000年获批的,所以它其实起步是和美国一起起步的,但是现在来看的线多台达芬奇啊,日本只有400台,如果按照每百万人的保有量来算的话,美国是可以达到每百个人有11.3台,但每日本的线台,那为什么日本机器人没发展起来?

  我们列了三个原因,首先但是医保支付的能力不如美国,报销范围上不如美国。还有第二个就是说达芬奇的机器人价格比较高,对于本的医院购买它设置了一定的门槛,还有说由于达芬奇的专利体系,所以日本直到22020年才有本土的机器人,也只有一个获批。

  其实这三个原因归结到最后,就是说归到最后价格太高,而且没有国产化。首先是价格和医保承受能力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达芬奇很贵,但实际上达芬奇的价格在美国的话其实并不算太贵。

  右边这个表是美国的CMS,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个是美国医保局对于普通的一台腔镜手术给的平均报销标准。

  美国实际上是没有针对腔镜机器人做单独的报销政策的一个出台,机器人手术是作为普通腔镜手术一起报销的,只要它是必要进行的手术,比如说癌症手术,或者说医生认为有必要进行都可以报销,在美国其实机器人手术还是会比普通强要贵,但是也就是贵一点点。

  比如说前列腺切除,假如说用机器人做是19,000刀的线左右,其实很轻松就可以cover掉机器人手术的费用。

  那么达芬奇在不降价的情况下,价格水平基本上世界上没有其他的,国家可以达到这种医保水平。欧洲和日本已经算是医保支付能力比较高的地区了,但是日本也是在2012年才把前列腺根治术这一个手术纳入医保,我可以看到纳入医保之后,2013年紧接着前列腺根治术的储备量是直接翻倍了。2014年2018年,日本又增加了两批医保报销的机器人手术,但实际上整体的报销范围还是要比美国窄很多。

  那么我们大胆假设一下说是不是行业要想发展起来的话,枪击机器人大范围渗透的话,机器人手术的耗材价格是不是应该跟当地的普通腔镜的耗材价格差不多?

  达芬奇是绝对不可能在中国降价到这种水平的,因为它这样的话会影响它全球的商业化的情况,这个价格是不是要由我们国产的品牌来完成?那么从医院的角度上来讲的话,购买机器人之前要计算一下自己为什么说会不会亏损。

  我们举一个最极端的例子,假设说是一个村卫生所,他买了达芬奇,他每年至少要亏230万的设备折旧的费用,再加上每年100万的服务费,每年亏的线万。

  那么为了平掉这个成本,一般来说现在医院做手术做机器人手术的时候,或会向患者收取一个开机费,开机费目前应该是2万左右。

  那么简单计算一下的话,就一个医院每年至少要做165例腔镜手术,它才能平掉这些每年的固定成本。这165例手术还不能是普通的腔镜,比如说不能是阑尾炎这种手术,因为阑尾炎没人会花2万块钱不加费去做机器人,手术的,一般来说都得是泌尿外科的腔镜,或者是妇科的腔镜才行。

  因为外科的手术实际上就或者良性手术,我们说稍稍有患者去愿意花这个钱,其实大大的提高了购买的门槛,这个现象在日本也是这样,日本私立医院比较多,所以它对成本的考量会更严格一些。

  那么对于中国来讲的话,限制机器人发展的因素,除了设备价格和耗材价格之外,还有国家对于高值的这种医疗设备的管控。在05年的时候,就以前手术机器人是作为甲类医疗设备审批,购买的话是需要国家级的审批,到了18年的时候,国家整体对于大型的医疗设备的限制有放宽,基本上3000万以下的医疗设备都变成乙类,机器人也是变成了,乙类需要省级的批准,那么在配置正放宽的基础上,国家又对原有的配置量进行了上调,原本是2018~2020年三年之内,全国计划新增手术机器人的数量是154台,那也是上调到了225台。

  我们从同为乙类配置上的PET-CT,它也是同样的是实现了国产化。从PET-CT放量的情况,我们可以看一下手术机型未来放量可能的一个趋势。那么在2018年整个配置这么逐渐放开之后,中国的医院配置PET-CT的速度是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到了他是16年开始国产开始获批啊,到了2017~2019的两年之内,一共是新增了39台国产的sat,占总体的新增量就是我们讲国产化率,它因为是达到了32.5%,存量的总体的情况来看的话,总体的国产化率也是达到了16.6%。

  那么说了那么多的可能的情况,我们对整个长期的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市场空间来做一个简单的预测。

  那么首先我们讲我们的模式不会是美国的这种高价高渗透的模式,因为医保付不起,也不会是

  。那么理论上来讲的话,所有的腔镜做的手术其实都可以用长宁机器人来做,而且机器人对于医生来讲可以降低体力劳动负荷,降低手术难度。对于医院来讲,由于机器人做完这个患者出院比较快,对他加快床位的周转,所以说在不考虑价格和配置证的限制的情况下,所有进行微创手术的医院实际上都有动力去配置腔镜。机器人啊目前中国微创手术的情况下,应该是已经渗透到县级的二甲医院了,所以我们给这个市场如果划定一个边界的话,这个边界应该是中国的二级甲等医院,我们认为理想的情况下,国产的设备降价到600万一台,每台手术的耗材费用降低到几千或者1万,就是大致相当于目前腔镜的一个水平。那么三甲医院完全有理由配置多台手臂机器人,其他的三级医院可能平均1~2台左右,二甲医院我们大概是平均0.8台左右。从手术量上来看的话,根据咨询的统计,它中国外科手术的细分的情况,我们认为其中至少每年有790万例的手术是可以作为腔镜手术的目标术式,具体图在下面,这里面的手术主要是集中在妇科跟普外科,妇科占了40%,然后普外科占60%,泌尿外科的手术量还是比较少,但是我们还是认为说泌尿外科应该是比较好的一个切入点。然后根据官方的统计,2020年中国有2996家三级医院,这里面有1580家三甲,除此之外还有4321家的二甲医院。按照我们刚才的平均保有量的假设计算,三甲医院平均每家医院是2.5台,其他的三级医院是1.5台,二甲医院的线台,这样的话

  ,服务费的话,我们讲假设每台每年是10万元的服务费,然后服务费市场一年大概有10个亿左右,耗材的话假设机器人渗透到县级的话,那么这个手术的渗透率可能要到50%,这样的线万例的腔镜机器人手术,假设平均耗材费用1万,

  ,我们用每台机器人每年的手术量来做一个验证模型是不是合理。计算下来的话三种情况,每台机器人每年的平均数量都是400多台,从微创招股书里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2018年就疫情前的水平,中国平均每台机器人每年要做435台的手术,我们了解到如果到一些大的顶级的三甲医院里面,可能一台机器人每年做个七八百台也是常见的一个事情,所以说我们认为这个估计的话还是比较合理。那么虽然长期的市场空间比较开阔,但是短期的放量速度我们认为不会太快,主要是因为配置证的问题,配置证短期之内还不太会完全放开。18~20年3年一共是配置了225台,我们认为接下来的5年内最多每年新增可能新增150台手术机器人,按照PET-CT现在大概1/3的国产化率来计算的线台左右,假设它的出厂价是500万,这个年销售额大概是2.5个亿,然后大致拍一下设备市场占比的话,它年收入最多可能也就四五5个亿左右,对,然后国产机器人现在应该是有6家,一家微高已经获得获批是普外科的硕士,微创是正在注册临床的阶段,还有三家,我们讲京风、舒瑞,还有康德机器人,三家都是在泌尿外科临床,还有派尔特他在做临床的筹备,实际上国产机器人的发展是在2000年左右就开始了,天津大学2000年就开始做手术机器人的项目,后面863计划资助了一批手术机器人的项目,这些项目基本上到现在开始散业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国产整个仓内机器人来花旗报的一个状态。

  首先天大这边的话,王树新教授他的团队当时是做妙手机器人吗?后来是转化成了微高现在获批的精神项目。王树新教授的博士生何超博士,现在微创机器人的总裁,它也是成为了第一个上市的机器人公司。图脉就是它微创的机器人,图脉也是明年一季度应该是即将获批。

  在后面的话天大的手术机器人实验室毕业的博士,他也是和MIT联培的两位博士王坚晨和高原倩,两位也是京东机器人的创始人,京东现在做的也很好,他有单孔机器人也有多孔机器人,波孔器神现在是已经开始在泌尿外科和妇科做主测力。

  对,然后当时8月份计划还有资助哈工大这边的一个项目,比如说杜志江教授的团队,他的成果后面是直接转化成了康多机器人,还有上海交大徐凯教授,他是从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回来的,回来之后创立了北京书瑞数位的技术,还是我们讲是比较创新比较独特的,它的机器人是单孔和多孔可以同时兼容的,还有说派特派特的集成项目的负责人之前是在中科院的手术机器人的项目里,这个是细节的一些情况,我就不不多去做介绍。

  后面讲了这么多的国产机器人,我们怎么去做比较我们比较好的一个标准,就是说它能不能做好前列腺根治术,意思也就是说它能不能通过泌尿外科临床实验的一个检测。

  首先前列腺根治术刚才讲到了已经是腔镜机器人最经典的一个手术,在美国的话前些根治术的渗透率已经达到70%左右,全球范围内通过泌尿外科临床的机器人,基本上也都是各个地区的龙头品牌。

  在国内微创机器人是第一个完成泌尿外科临床实验的厂家,结果也表明它实际上是联创效果是不列于第三代达芬奇就是达芬奇si其他几家例如精锋、术锐、康多也都已经有公开资料显示他完成了前列腺分布数,具体性能的话,我们可以等待泌尿外科临床完成之后再去做一个验证。

  从临床实验的进度还有深圳的覆盖上来讲的话,微创目前是最领先的,微创是已经完成了泌尿外科,然后现在正在进行妇科胸外腹外,基本上就已经覆盖了整个手术机器人比较绝大多数的适应症范围。

  然后从技术上来讲的话,大家还是有一定差异的,但有一些标配的性能,比如说4个机械臂的设计,7个自由度,然后还有三d显示,只不过是有的机器人是开放式的三d需要医生需要带三d眼镜,有的机器人是裸眼三d从技术上来讲的话,这里面输入是比较刚才讲到它有一个单独孔兼容的技术,然后后面也会看具体去看它的机器人的设计是怎么样,那么打分直接外科依然还是整个全球腔镜集成的一个龙头。

  尽管他现在面临一个专利到期的情况,竞争对手也是一个个都开始推进自己的机器人项目,比如说美敦力,但是从技术还有对行业发展的远见上来讲的话,哲学外科依然是处于一个绝对领先的地位,目前主要可是经历到第4代更新到第4代,这里面Xi就是我们视频里面看到比较高级的机器人,然后x X是 Xi的一个廉价版本,比较注重性价比,这个SP是全球现在唯一一个获批的单孔,机器人现在x和 SP在国内还都是不允许卖的,没有上市。

  直觉外科它的盈利能力是都常年毛利率常年保持在70%,然后净利率常年保持在30%。今年第三季度三季报的营收已经是到了41亿美元,基本上追平了去年全年的一个营收水平,所以看疫情之后的复苏的情况还是非常不错的。今年的收入可能还是一个高速增长的状态。复兴现在马上河池就外科在张江去建厂,这个厂应该是全球继硅谷之后第二个研发和制造基地。

  根据他们的公开资料显示,基地应该是02 0 22年动工,预计年产值60亿,预计可能动工之后2~3年之内可能会形成产能。这样的线年这个时间节点的线家可能获批的国产机器人之外,还有一个国产化的达芬奇,从中国的腔镜机器人的市场真正迎来一个爆发期。

  。它的管线布局比较广,除了腔镜之外,基本上所有的手术机器人他都做了,比如说骨科机器人,还有自然腔道,经支气管手术机器人,自然腔道,还有翻水管,还有精辟穿刺,它基本上都有布置。

  这里面微高是中国第一个拿证的国产首家获批的腔镜机器人,但是他拿的证主要的适应症都是普外科的适应症,放量的情况我们还是要观察,毕竟从临床获益的角度上来看的话,呃普外科可能存在一个购买动力不足的问题,还有它的技术和结构,它的末端设计实际上跟达芬奇也是不太一样,结构比较精简,但是精度上是不是有差距,我们也还需要再去考察。

  精锋也是国产里面比较有特色的一家,但是同时有单孔和多孔机器人, C轮也是融到超过2亿美元。官网他们有一个视频,就是说精工单孔机器人剥蛋壳的一个视频,可以看。好的,精锋提前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然后公司的多红机器人已经是处在注册临床阶段,今年已经完成了泌尿外科临床的入组,临床也是在多中心开展,单孔的话现在它进入临床研究阶段,还没有注射临床。

  对,然后还有术锐,术锐它是我们讲它是技术比较独特,可以从底下看到它的单孔和多,孔机器人实际上用的都是柔性的机械臂,跟达芬奇的差别是比较大的,它的单孔多孔是可以互相切换的,然后蛇形机械臂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有无性的机械臂有一个可能的问题,就是刚性不足,但是数位的机械臂据说是可以提起500克的重量,从技术上可以讲还是过关的,而且它的延迟小于50毫秒。

  基本上我们了解到4代达芬奇Xi的延迟也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水平。国产首例远程的前列腺根治术,我们讲刚才也是数位去做,他的公司亮点它和美敦力是达成了一个战略合作的协议,因为我们知道美伦利是有自己的腔镜机器人产品的,那么选择去和舒瑞去进行合作的话,可能说明一个是它的技术是有底层创新,是有国际商业化的价值,然后美德利也可能是看上了这种柔性机械类的技术,可能以后是想发展单孔的机器人,最后就讲一下美德利,实际上他的机器人是在欧盟已经获得了c批准,但是FDA还没有获批,这个机器人是一个分体式的设计,我们讲每一个机械臂是单独的车,分体式的设计可能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规避达芬奇的专利保护,但是造成的问题就是说他术前摆位比较困难, Xi的术前百位是可以自动完成的,是通过激光制导,然后整个机器人是自动去完成数千百位,但是这种分体式的设计的话肯定是不可能完成自动的摆位,而且它是一个开放式的三d显示,医生是需要戴三d眼镜的,但是美敦力实际上它是一个全球的手术机械器械巨头,根据伦本的就是数据的线%的手术器械都是美顿力来做的,可能就会出现这种平台化的效应,来帮助腔镜机器人来做商业化。

  所以一般认为的话,美敦力这个产品是全球范围内达芬奇的一个主要的竞争对手泛亚电竞。对然后今天的分享大概就是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线上稍微回答一些问题,跟大家讨论一下。然后大概就是这样,谢谢大家,有问题的话可以打在聊天框里。有个问题是国产手术机器人和达芬奇的专利是不是有冲突,然后达芬奇的技术专利什么时候到期?

  达芬奇的技术案例实际上第一批已经到期了,因为他是97年、97年、98年或者20年左右有一批原始的专利,这部分专利主要是一些基础的概念,比如说机械臂的一体化的系统,还有主从控制系统的概念,直觉手术的概念,这些手术呃专利目前已经到期了,但是说国产机器人在中国肯定是没有什么专利冲突,但是能不能拿到国际上去商业化我们还是要再看一下。

  然后达芬奇国产化售价多少,售价的话我们没有具体的指引,因为国产化目前也是刚开始建厂,但实际上它不会降到太低,因为要考虑一个全球市场整体的平衡的状态。微创应该是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布局,但是目前临床上来看的话是没有胆孔手术,机器人是否会减少参与手术的医生护士总人数,这个是会减少。

  一般来说的话,理想状况下就是一个医生来做手术,然后一个护士在旁边去帮忙换器械去做助手,可能还会有麻醉,其实一共可能4个人左右,4~5个人就足够了,是会大幅度减少医学校医生的数量,国内这么多厂家市场规模不到500亿,是不是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我们认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来说的话,长短期来看还是一个增量市场。如果这种模块化机器人和达芬奇机器人远期来看的话,哪个更适合商业化?我认为还是我比较看好达芬奇一点,因为从使用体验上来讲肯定是达芬奇要好一些。商业化的角度上来讲的话,实际上性价比是一方面,但是从根本上来讲,还是要看医生的使用体验,单孔机器人和多孔机器人价格性能上的一些差别。

  首先单孔机器人它的创伤性创伤性肯定是要比多孔还要小一点,因为一般来讲的话,多孔机器人做切除手术,做到最后要如果把病这个样本拿出来的话,还是要扩大一个孔,所以多孔机器人做出来的话,实际上是以一个大孔,然后加上可能三个小孔,单孔机器人的话直接是一个大孔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从入路的深度上来讲的话,目前单孔机器人最多是可以像达芬奇可以做到24厘米的一个深度,基本上在手术中也都是可以都足够了,价格的话目前肯定是一些单款的 Sp机器人,在国外可能要卖到300多万美元,如果要是引进国内的话,这个价格肯定要比现在的2300万还要再高一些,可能要到3000万左右。

  手术机器人尤其是难度比较高的腹腔镜的手术机器人,是不是有一家独大的特点,医生试用了某一种机器人之后会不会不太愿意更换?

  首先从医生的角度来讲的话,更换应该不会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现在也是有很多国产的机器人在做临床,做临床的医生肯定都是以前是用达芬奇用的比较多,实际上经过几例或者说不到10台的这样的一个适应的过程,适应的曲线,其实本质上来讲操作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控制感主从控制系统去做这个事情,所以说开始的时候可能有一定的适应的过程,但是后面的话应该不是特别难的一个事情。

  国际其他品牌的竞争对手实力怎么样?国际假品牌的竞争的竞争对手,欧洲它是有一个英国它有一个cmr的这个机器人实际上跟一般来说都是对标达芬奇三代,像微创一样都是对标达芬奇三代,国内好像现在就是派尔特他是做对标达芬奇4代Xi机器人的这样的一个产品,我认为其实大家的实力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对机器人设备绑定同厂商耗材的是一个事情,达芬奇是绑定了国产化未来的趋势是怎么样?

  我认为大概率还是会绑定的,因为这个市场实际上耗材是一个大桶,耗材是占比较大的一个部分。

  国内每台机器人每年手术量400多台,数据来源,微创招股书里面它有每年的手术机器人,国内手术机器人的保有量,然后也有每年国内进行的腔镜手术的数量,大概做一个除法,18年是435台,然后1920年可能是因为疫情的一些影响有略有下降,预计配置正150台一年的一个原因,实际上就是我们预计它可能不会完全的放开,所以肯定还是有一定的配置量。

  18~20年三年一共是给225台,预未来的5年,我们说最多每一年的增量可能是大概150台的一个市场,实际上也不是很激进。好,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然后时间差不多,到了啊,非常感谢各位投资人今天来参加讨论来参加分享,非常谢谢大家,然后后面我们会发腔镜机器人的报告,然后也请大家关注,谢谢大家。

  2021年11月25日海通医药大讲堂:手术机器人专题,重温仍经典。不看好 微创医疗 的海通医药余文心团队也不得不看好 微创机器人 。腔镜机器人是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即将开启超预期快速国产替代,500亿纯净增量的腔镜机器人黄金赛道的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微创机器人先发优势巨大,中标越来越...

网站地图